關(guān)鍵詞: 全國招教
在近期教師招聘考試中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效應,例如馬太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等等,很多考試在做題的過程中很容易進行混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我們常見的心理學現(xiàn)象,今天在這就給大家介紹新出現(xiàn)的幾種效應來幫助大家進行區(qū)分,爭取考試不丟分。
一、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nèi),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jié)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xiàn)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
在平日教學差生時,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樣善于引導,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漸轉(zhuǎn)化;應貫徹“小步子、低臺階、勤幫助、多照應”的原則,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確、間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二、重疊效應
在一前一后的記憶活動中,識記的東西是相類似的,對于保存來說是不利的。 這是因為重復出現(xiàn)內(nèi)容相同的東西時,相同性質(zhì)的東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發(fā)生了遺忘的結(jié)果??吕瞻堰@種現(xiàn)象命名為“重疊效應”。
可見,我們在學習漢字、外文單詞以及其他材料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類似的東西集中在一起,這樣容易產(chǎn)生重疊效應。如果要放在一起學習時,起碼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這樣可能會產(chǎn)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記的材料之中。
三、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xiàn)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正如古代詩詞所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暗示效應
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民的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xiàn)象稱為“暗示效應”。 一般來說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長就可以應用一個“抽象誘導語”的暗示策略使孩子產(chǎn)生暗示效應。
五、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fā)展測驗”。然后,他們以贊美的口吻將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guān)老師。8個月后,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jié)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于發(fā)表意見,與教師關(guān)系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quán)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nèi)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diào)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fā)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于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jié)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贊嘆不已的實驗,后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于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總結(jié)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希望以上知識能幫助考生順利通過考試。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guān)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