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全國招教 2013
歷年試題試卷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1.A【解析】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把這一事件看作是心理學脫離哲學,走上獨立發(fā)展道路的標志,也意味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馮特因此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命題立意】考查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標志性事件?!?/span>
【錯因分析】考生對相關知識點記憶不牢固。
2.D【解析】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展太空授課的國家,中國卻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完成太空授課的國家。1986年美國女教師麥考利夫就被選中參與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教師在太空計劃,但不幸機毀人亡,2007年美國教師芭芭拉·摩根,跟隨“飛進號”飛入太空,肩負著航天員教師和麥考利夫的繼承者三重身份,太空中55歲的摩根給孩子上了25分鐘的太空課,其他航天員成了她的助教,18名4至8年級學生在地面聽講,除了負責完成部分專業(yè)任務外,摩根還開設太空課堂,與地面上的學生天地連線,通過視頻向學生們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命題立意】考查時事政治?!?/span>
【錯因分析】考生對時事政治的記憶不牢。
3.A【解析】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遷移的理解?!铩?/span>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4.D【解析】考試專心作答時,需要視覺性語言中樞和書寫性語言中樞的參與。在選項中有②③的一律排除。
【命題立意】考查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
【錯因分析】復習不到位。
5.A【解析】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并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知覺的理解性的認識。★★
【錯因分析】考生混淆了知覺的幾個基本特征的內涵。
6.A【解析】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對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光環(huán)效應。
【命題立意】考查暈輪效應的概念?!铩?/span>
【錯因分析】本題難度不大,考生要準確掌握社會知覺常出現的幾種偏差。
7.B【解析】略。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授之以漁”的理解?!铩?/span>
【錯因分析】本題為常考題目,難度不大,考生需準確掌握。
8.A【解析】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命題立意】考查保持的概念?!铩?/span>
【錯因分析】考生對保持、編碼、提取的概念不了解。
9.D【解析】語義記憶是指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guī)律的記憶,與特殊的時間和地點無關。
【命題立意】考查語義記憶的概念。★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識記不準確。
10.B【解析】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即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負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遺忘了。【命題立意】考查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铩铩?/span>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識記不準確。
11.B【解析】略。
【命題立意】考查發(fā)現學習的內涵。★★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識記不準確。考生要準確掌握有關學習分類的概念。
12.A【解析】略。
【命題立意】考查兒童感知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铩?/span>
【錯因分析】本題難度不大,錯選多因審題有誤。
13.D【解析】人工概念是人為的、在程序上模擬的概念,這種方法由赫爾首創(chuàng)。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人工概念的認識。
【錯因分析】復習不到位。
14.D【解析】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物體的傾向稱為功能固著。
【命題立意】考查功能固著的概念?!铩?/span>
【錯因分析】審題有誤。
15.A【解析】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存儲、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們一般所講的智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
【命題立意】考查認知能力的概念。★★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識記不準確。
16.B【解析】智力測驗開始于法國政府授權法國心理學家比奈,研發(fā)辨認智力上短少孩子之方法用于安置在特殊教育課程。
【命題立意】考查用科學方法編制智力測驗的第一人。★★
【錯因分析】復習不到位。
17.D【解析】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該理論包括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和智力經驗亞理論。
【命題立意】考查智力三元理論的提出者?!铩?/span>
【錯因分析】考生混淆了智力理論對應的提出者。
18.B【解析】學校和教育局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了解。★★
【錯因分析】考生未能準確記憶教育法律的相關內容。
19.A【解析】發(fā)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分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求得多種答案。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發(fā)散思維的理解?!铩?/span>
【錯因分析】本題難度不大,錯選多因審題有誤或基礎知識識記不清楚。
20.B【解析】人格特質說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主要有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和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人格特質說的了解。★★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識記不準確。
21.C【解析】提出“白板說”的教育思想家是洛克。
【命題立意】考查“白板說”的提出者?!?/span>
【錯因分析】識記不清。
22.A【解析】我國出現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文獻是《學記》。
【命題立意】對《學記》地位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考生未能準確記憶相關的教育著作的地位。
23.B【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家是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義與教育》。
【命題立意】對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混淆各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24.A【解析】略。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理解?!?/span>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記憶不準確。
25.B【解析】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決定作用。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教育的社會制約性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考生對相關的知識點掌握不牢固。
26.D【解析】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差異性決定了教育工作須因材施教。
【命題立意】考查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铩?/span>
【錯因分析】考生對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教育要求理解不到位。
27.A【解析】遺傳素質是身心發(fā)展的前提。
【命題立意】考查遺傳素質對人身心發(fā)展的影響?!?/span>
【錯因分析】記憶混淆。
28.C【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導向、激勵和評價功能。
【命題立意】對教育目的功能的考查。★★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掌握不準確。
29.B【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命題立意】考查實現人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span>
【錯因分析】識記不清。
30.B【解析】教師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教學技巧、良好的教學能力,還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記憶混淆。
31.B【解析】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或“危險期”。
【命題立意】考查“心理斷乳期”或“危險期”的發(fā)生階段?!铩?/span>
【錯因分析】本題難度不大,考生需準確識記。
32.D【解析】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的基本特征是強制性、普遍性和基礎性。
【命題立意】對義務階段的教學計劃的特征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混淆義務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計劃的特點。
33.C【解析】略。
【命題立意】對我國的課程類型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本題難度不大,錯選多因識記不清。
34.B【解析】根據課程任務,可將其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命題立意】對課程類型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記憶混淆。
35.C【解析】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古印度教育的認識?!?/span>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記憶不準確。
36.C【解析】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
【命題立意】對教育家教育思想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記憶混淆。
37.A【解析】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康德的影響大。
【命題立意】對教育家教育思想的考查。★
【錯因分析】考生未能注意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繼承性。
38.D【解析】古希臘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是亞里士多德。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亞里士多德的認識?!?/span>
【錯因分析】本題難度不大,錯選多因復習不到位。
39.D【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中。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體現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的認識?!?/span>
【錯因分析】本題為常考題目,難度不大,錯選多因識記不清。
40.B【解析】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獨立形態(tài)的教育學的開端。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夸美紐斯的認識?!?/span>
【錯因分析】混淆近代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的對應關系。
41.A【解析】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教育科學形成的標志。
【命題立意】考查規(guī)范教育學形成的標志?!?/span>
【錯因分析】混淆夸美紐斯與赫爾巴特的代表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42.C【解析】品德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人的思想品德。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實質。★★
【錯因分析】考生對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實質認識不清。
43.B【解析】“導生制”也稱貝爾—蘭喀斯特制,是由英國人貝爾和蘭喀斯特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創(chuàng)立的。
【命題立意】考查“導生制”產生的國家?!?/span>
【錯因分析】復習不到位。
44.B【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的考查。★
【錯因分析】混淆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與起始環(huán)節(jié)。
45.A【解析】中國近代系統(tǒng)完備的學制系統(tǒng)產生于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史稱“壬寅學制”),由此形成中國現代學制的開端。
【命題立意】考查中國近代學制?!?/span>
【錯因分析】對學制頒布的年代記憶不準。
46.B【解析】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體現了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命題立意】對近代學制的考查。★
【錯因分析】對學制頒布的時間記憶不準。
47.B【解析】陶冶教育法是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的方法。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陶冶教育法的掌握。★★
【錯因分析】混淆常用德育方法的內涵。
48.C【解析】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總的規(guī)格要求。
【命題立意】考查德育目標與教育目標的關系?!铩?/span>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理解不準確。
49.C【解析】教育者施教傳道、受教育者受教修養(yǎng)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稱為德育方法。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德育方法的定義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基礎概念記憶不準確。
50.A【解析】略。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的理解?!铩?/span>
【錯因分析】本題為常考題目,難度不大,錯選多因識記不清。
51.D【解析】題干描述的是操行評定的內涵。
【命題立意】考查考生對操行評定的理解。★★
【錯因分析】基礎知識記憶不準確。
52.A【解析】班會的特點主要是針對性、集體性和自主性。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班會的特點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識記不清。
53.B【解析】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命題立意】對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考生沒能關注教育常識。
54.A【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于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2006年9月1日開始生效。
【命題立意】考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與施行時間?!铩?/span>
【錯因分析】考生對相關知識記憶不準確。
55.A【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當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
【命題立意】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相關內容?!铩?/span>
【錯因分析】考生容易因為審題不清而錯選B項或者C項,這兩項均是對學校的要求。
56.B【解析】教師公正是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水平的標志。
【命題立意】考查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水平的標志?!?/span>
【錯因分析】復習不到位。
57.C【解析】受教育權是學生基本的權利。常見的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表現形式主要有:(1)侵犯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權;(2)侵犯學生的入學權;(3)侵犯學生參加考試的權利;(4)隨意開除學生。此外,還有侵犯學生上課學習的權利、侵犯學生受教育的選擇權、侵犯學生升學復學方面的同等權利、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延誤學生錄取通知書的發(fā)放等。
【命題立意】考查常見的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表現形式?!铩?/span>
【錯因分析】復習不到位。
58.A【解析】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前20:香港、北京、上海、廣州、佛山、蘇州、深圳、武漢、青島、杭州、濟南、澳門、長沙、南京、天津、成都、無錫、沈陽、石家莊、寧波。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前20:香港、澳門、無錫、常州、珠海、蘇州、威海、??凇㈡?zhèn)江、中山、青島、泰安、鄂爾多斯、煙臺、揚州、杭州、天津、廣州、徐州。中國知識城市競爭力前20: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廣州、天津、武漢、大連、長沙、合肥、濟南、成都、沈陽、廈門、西安、寧波、無錫、太原。中國生態(tài)城市競爭力前20:澳門、香港、南昌、隨州、上饒、黃山、景德鎮(zhèn)、煙臺、九江、廣州、威海、深圳、杭州、長沙、中山、長春、大連、沈陽、鄂爾多斯、河源。
【命題立意】本題是對時事政治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考生未能關注到這一考點。
59.C【解析】2012年6月24日,中國“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qū)進行載人潛水試驗,首次突破7000米,達7020米,隨后于6月27日第5次下潛再次刷新同類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大下潛深度7062米,這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大下潛深度。
【命題立意】時事政治的考查?!?/span>
【錯因分析】考生未能關注到這一考點。
60.D【解析】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fā)表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命題立意】考查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铩?/span>
【錯因分析】考生混淆了各個心理學派對應的代表人物。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1.優(yōu)越性:(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yǎng)人才,提高教學效率;(2)有利于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3)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4)有利于發(fā)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5)有利于學生德、智、體多方面的發(fā)展;(6)有利于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局限性:(1)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志趣、特長。(2)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3)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班級授課制中,無論用什么教學方法,都只能適應部分學生。(4)不利于因材施教,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5)不利于學生之間真正的交流和啟發(fā)。在班級授課制中,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基本空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要的生活方式,學生的交往受到限制。(6)以“課”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單位,某些情況下會割裂內容的整體性。
【命題立意】考查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缺點。★★★★
2.(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命題立意】考查素質教育的內涵。★★★★
三、論述題(答案要點)
建構主義非常強調學習者本身已有的經驗結構,認為學習者在學習新信息、解決新問題時往往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其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通過兒童早期認知發(fā)展的研究也發(fā)現,即使是年齡非常小的孩子也已經形成了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豐富得多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發(fā)展出新的知識經驗。
【命題立意】考查建構主義的學生觀?!铩铩铩?/span>
四、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1.新課程倡導的教師觀,教師要做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讓小明去“監(jiān)視”同學,做“眼線”,容易培養(yǎng)學生陰暗的人格,這樣對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班主任的做法極為不妥。新課程倡導教師做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班主任)“無事不曉”是通過學生小明出賣同學而做到的,這不利于學生人格的發(fā)展。新課程倡導“教師是一種靈魂的啟迪,一種精神的喚醒”,作為班主任如此要求小明做傷害同學的事,實則為一種畸形教育。教師(班主任)此種做法,是對學生的不信任,不尊重,喪失了教育學生的前提。因為信任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監(jiān)視”實為一種不信任。
2.第一問:
(1)教育學:
①校長的做法是對的。青少年兒童享有合法權利。青少年學生有“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班主任將其趕出教室,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
②學生觀倡導學生為完整的人,發(fā)展?jié)撃艿娜?,發(fā)展需要的人。班主任的做法例如“厲聲”“生氣”“推出教室,關上教室門”均違背了學生的受尊重權。
③教師是學生的交往者、合作者、朋友、知己,均表明教師的做法錯誤,校長的做法是對的。
(2)教育心理學:由材料分析可知,小偉在課堂上的問題行為是為了引起班主任和同學的注意,滿足自己歸屬與愛的需要。而班主任忽視了他的這種需要,因此校長對班主任的批評是對的。
(3)義務教育法: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fā)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對義務教育的學生更多遵循的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學生外邊站著”屬于變相懲罰,“不讓學生上課”侵害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因此,校長的做法是對的。
第二問:
(1)教育學:
①班主任老師應該尊重學生小偉的人格,對其進行耐心地教育,聯(lián)合其家長一起做工作,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還可以運用契約法或懲戒法,對其不良行為進行校正。
②班主任應該關注和愛護學生,一視同仁,與小偉好好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指導小偉積極歸因。
(2)教育心理學:
①歸屬與愛的需要,也稱社交需要,是指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或群體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的需要。它是生理和安全需要滿足之后的更高一級的需要,包括被人愛與愛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誼、和諧人際關系、被團體接納、成為團體一員、有歸屬感等。班主任要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小偉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得到滿足,促進他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讓他在積極的行為中獲得需要的滿足。
②小偉應以學習為主要職責,將學習作為主要任務,謙虛聽取老師的意見,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之上。他應該積極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如果允許的話,可以采用行為控制法,一旦自己的不良行為想法出現時,可以事先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小皮筋,實行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懲罰。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資訊
- 學習答疑
- 1對1指導
- 筆試資料
- 面試技巧
- 公開講座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