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全國招教 2016
一、單項選擇題
1.春秋戰(zhàn)國后期,中國出現(xiàn)了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獻()
A.《禮記》 B.《學記》 C.《論語》 D.《春秋》
2.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直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增長意義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持這一觀點的教育家是( )
A.凱洛夫 B.赫爾巴特 C.夸美紐斯 D.杜威
3.新課程改革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是實現(xiàn)()的轉變。
A.課程功能 B.課程內容 C.課程結構 D.課程評價
4.下列哪種課程觀沒有體現(xiàn)“學習者是課程主體”的思想( )
A.課程即知識 B.課程即復雜會話 C.課程即活動 D.課程即經驗
5.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
A.傳授知識的過程 B.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雙基”的過程
C.交往互動的過程 D.生命意義的實現(xiàn)過程
6.在學校心理輔導的實踐中,運用改善學生認知的技術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是()
A.行為療法 B.團體心理輔導 C.系統(tǒng)脫敏法 D.理性—情緒療法
7.中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啟發(fā)式教學,“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這是( )的名言。
A.第斯多惠 B.烏申斯基 C.蘇格拉底 D.夸美紐斯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
A.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B.全面了解學生
C.培養(yǎng)優(yōu)良的班風 D.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9.馬卡連柯指出:“活動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边@說明班級活動具有( )的功能。
A.滿足交往 B.促進個性 C.班集體建設 D.學習發(fā)展
10.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實驗,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是()
A.練習法 B.演示法 C.實驗法 D.發(fā)現(xiàn)法
二、多項選擇題
1.關于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理論有( )
A.內發(fā)論 B.外鑠論 C.成熟機制 D.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2.泰勒認為,選擇教育目標須考慮的因素是( )
A.學科邏輯 B.社會要求
C.學生心理發(fā)展邏輯 D.教學計劃
3.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班級授課制 B.分組教學制
C.道爾頓制 D.設計教學法
4.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tǒng)。這個子系統(tǒng)包括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響 D.教育環(huán)境
5.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 )來實現(xiàn)的。
A.教育促進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 B.教育促進科學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
C.教育促進社會變革 D.教育對文化的延續(xù)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學記》(收入《禮記》)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成文大約在戰(zhàn)國末期。
2.D【解析】杜威認為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還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方面。
3.A【解析】新課改的具體目標之一是實現(xiàn)課程功能的轉變。要求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tǒng)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關注學生“全人”的發(fā)展。
4.A【解析】“課程即知識”課程觀的大缺點是忽略了學習者的經驗活動,即沒有體現(xiàn)“學習者是課程主體”的思想。
5. C【解析】新課程強調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認為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诖?,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6.D【解析】理性—情緒治療,又稱合理情緒療法,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7.A【解析】第斯多惠提倡啟發(fā)性教學,他曾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
8.B【解析】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包括對班級群體和班級個體的了解和研究,是做好各項班級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班級教育過程中有效開展各項工作不可少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9.C【解析】班級活動具有班集體建設的功能,促進班級從松散的聚集體到交往密切、關系融洽的集體,并逐步地成為彼此思想上和行動上統(tǒng)一協(xié)調,感情上融洽一致的班集體。在班級活動中,全班學生更能夠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誼,使班集體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0.B【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展示實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實驗來說明、印證某一事物和現(xiàn)象,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多項選擇題
1.ABD【解析】關于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理論有內發(fā)論、外鑠論、輻和論(二因素論)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論等。
2.ABC【解析】泰勒建議課程設計者應以學習者、當前的社會生活、學科三個方面的來源為依據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標。
3.CD【解析】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的特點在于: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且對教學設施和條件要求較高。
4.ABC【解析】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系統(tǒng),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學習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5.AB【解析】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中,具體表現(xiàn)有:(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3)教育也是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