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全國招教 2025
一、單選題
1.人的發(fā)展總是受到社會的制約,這意味著( )
A.教育要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慮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確定不應從個人出發(fā) D.教育要為社會生活做準備
2.以下表述中,不屬于行動研究特點的是( )
A.“為教育行動而研究” B.“由教育行動者研究”
C.“在教育行動中研究” D.“以教育行動為研究”
3.根據(jù)積極適應挫折的方法和技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屬于( )
A.合理宣泄 B.幽默 C.升華 D.補償
4.要求學生分辨勇敢和魯莽、謙讓和退縮是刺激的( )
A.獲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5.某教師在設計《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學生能借助透明正方形膠片,說明正方形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的理由。”這一教學目標欠缺了對( )的描述。
A.實際行為 B.教學對象
C.行為條件 D.行為標準
二、判斷題
1.課程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是集中體現(xiàn)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 )
2.情境教學法由江蘇省特級教師倪谷音首創(chuàng)。( )
3.在感知、記憶、思維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片面等屬于性格的認知特征。( )
4.課堂強化就是增強學生某種課堂行為重復出現(xiàn)的可能性的過程。( )
5.一般來說,教學口語的語速要適當高于一般人際交往口語的語速,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B【解析】人的發(fā)展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要受到社會的制約。人的社會化要求教育活動的方向必須與社會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故而教育要充分考慮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D【解析】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為教育行動而研究”“在教育行動中研究”“由教育行動者研究”。
3.D【解析】補償是指一個真正的或幻想的軀體或心理缺陷可通過代償而得到超乎尋常的糾正。所謂“堤外損失堤內(nèi)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便是這種現(xiàn)象。
4.D【解析】如果只對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而對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應,則出現(xiàn)了刺激的分化。分化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能使我們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行動。要求學生進行分辨即對事物的差異進行反應,是刺激的分化。
5.D【解析】按照行為觀點描述教學目標一般包括行為主體(教學對象)、實際行為、行為條件和行為標準等幾個構成要素。在題干所述教學目標中,“學生”是行為主體(教學對象),“借助透明正方形膠片”是行為條件,“說明正方形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的理由”是實際行為,所以,題干所述教學目標中缺少了對行為標準的描述。
二、判斷題
1.√【解析】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而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藍圖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課程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jù);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它規(guī)定以什么樣的教育內(nèi)容來培養(yǎng)新一代,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2.×【解析】情境教學法由江蘇省特級教師李吉林首創(chuàng),愉快教學法由上海特級教師倪谷音首先倡導。
3.√【解析】性格的理智特征(也稱為認知特征),指個體在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認知特點和風格。
4.√【解析】課堂強化就是增強學生某種課堂行為重復出現(xiàn)的可能性的過程。任何行為一旦重復就有可能被強化。
5.×【解析】教師講授時的語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說話速度為宜。
2025年教師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