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特崗教師
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包含教育者的施教、受教育者的品德發(fā)展、德育的內容和使用什么樣的德育方法,遵循怎樣的德育規(guī)律等,所以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德育過程。
一、德育過程的概念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自影響,并引導受教自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fā)展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
德育過程是引導、培育和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的過程,因而與品德發(fā)展過程有內在聯(lián)系,但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首先,德育過程是學生品德發(fā)展的一個外在的重要條件,而不是學生品德發(fā)展過程本身。
其次,品德發(fā)展過程是學生自身的心理品質發(fā)展過程,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這些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是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只是進行德育的依據(jù)。
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影響,必須經(jīng)過學生主體的選擇、吸取與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轉化為他們的品德。
二、德育過程的結構
德育過程的結構是指德育過程中不同質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它有一定數(shù)量的要素(或成分、組成部分),各要素之間有質的區(qū)別,它們在德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構成有組織的系統(tǒng)。
德育過程就是由這些因索按一定的關系構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過程。德育過程的要素復雜多樣,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是一定社會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體現(xiàn)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個體教育者和群體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他們都是德育的對象。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當他作為德育對象時,他是德育的客體;當他接受德育影響、進行白我品德教育和對其他德育對象產(chǎn)生影響時,他成為德育主體。
德育內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guī)范,是受教育者學習、修養(yǎng)和內在化的客體。學校德育基本內容是根據(jù)學校德育目標和學生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確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圍和深淺層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yǎng)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憑借一定的手段進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將德育內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來學習、修養(yǎng)、內化德育內容而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過程的矛盾
德育過程的矛盾是指德育過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和各要素、各部分內部各方面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主要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矛盾等。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決定德育過程本質的特殊矛盾。這一矛盾是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它貫穿與德育過程的始終,并影響與制約著其他矛盾,其他矛盾服從于并服務于這一主要矛盾。
在了解了德育過程的概念、構成和矛盾之后,德育過程還有他自身的規(guī)律,教師在了解了規(guī)律后才能更好的進行德育。具體的規(guī)律有以下四點:
(一)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二)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三)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內部矛盾積極轉化的過程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性、反復性、逐步提高的過程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這一部分主要考查的題型基本上都是例子型單選,識記型單選以及簡答等問題,所以學習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重在我們對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的講述一下有關德育方法的具體內容。
一、概念: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養(yǎng)方式。(概念型單選)
二、具體的德育方法:(簡答題備考)
1.說服教育法
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地位型單選)
2.榜樣示范法
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yōu)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用來示范的榜樣主要有家長和教師、同學、英雄人物、革命領袖、歷史偉人和文藝形象。
在學校德育中運用榜樣示范法應注意以下幾點:(考查過簡答)
(1)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jié)行為,提高修養(yǎng)。
相關俗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身教重于言教。
3.實際鍛煉法
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方法。鍛煉的方式主要是學習活動、社會活動、生產(chǎn)勞動和課外文體科技活動。比如讓學生參加一些衛(wèi)生勞動、擔任班干部或者參加一些志愿服務活動等。
相關俗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情感陶冶法
教師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方法。比如讓學生欣賞藝術作品或者美妙的音樂等等。
相關俗語:
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開口說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風化雨般的教育;
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
5.道德修養(yǎng)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反省,以實現(xiàn)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
相關俗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6.品德評價法
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
運用品德評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簡答備考)
(1)提高對獎懲關系的認識;
(2)目的明確、具體有度;
(3)客觀公正,有利于團結;
(4)獎勵為主,抑中帶揚。
三、德育方法的比較:
(1)榜樣示范法與情感陶冶法
榜樣示范法強調公開號召,必須有明確的學習對象。比如小明有一次在班上撿到錢交給了老師,于是老師號召全班同學學習小明拾金不昧的精神;情感陶冶法更強調潛移默化,以“暗示”的形式進行。比如教師在教室的墻壁上面張貼一些有關拾金不昧的名人名言。
(2)道德修養(yǎng)法與品德評價法
道德修養(yǎng)法強調自省。比如魯迅先生在課桌上刻下一個“早”字,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刻苦學習;而品德評價法強調他人對自己的獎勵或懲罰。比如教師讓同學們評選道德模范代表,并把他們的照片貼在班級的展板上以示獎勵。
2025年特崗教師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