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 魯班由“茅草劃破手”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發(fā)明了鋸子。這種創(chuàng)造活動的心理機制屬于( ) A. 負遷移 B. 原型啟發(fā) C. 思維定勢 D. 功能固著 2. 人們一般認為,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細膩。這一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 A. 投射效應 B. 首因效應 C. 暈輪效應 D. 刻板效應 3. 為了便于因材施教,學校對報名參加英語課外小組的學生進行水平測試,并據(jù)此成績進行編班。這種評價屬于( ) A. 診斷性評價 B. 安置性評價 C. 總結性評價 D. 形成性評價 4. 主張讓兒童順其自然地發(fā)展,甚至擺脫社會影響的法國教育家是( ) A. 裴斯泰洛齊 B. 洛克 C. 盧梭 D. 杜威 5.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反映的是( ) A. 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原則 B. 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原則 C. 正面教育原則 D. 因材施教原則 6. 某寄宿制小學的一位學生睡覺時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師應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 讓學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 B. 讓學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 C. 讓學生下床,用冷水沖洗抽筋的腿 D. 讓學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貼上止痛膏 7. 一個兒童能辨別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別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這個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處于( ) A. 感知運動階段 B. 形式運算階段 C. 具體運算階段 D. 前運算階段 8. 小學生在課外開展的氣象觀察、標本制作等活動屬于( ) A. 社會活動 B. 技能活動 C. 科技活動 D. 學科活動 9. 教《新型玻璃》時,為了豐富小學生對玻璃的認識,張老師帶領學生去玻璃廠觀看玻璃的生產(chǎn)流程。這種教學方法是( ) A. 實驗法 B. 參觀法 C. 演示法 D. 實習法 10.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主要、基本的職責是( ) A. 培養(yǎng)能力 B. 依法執(zhí)教 C. 教書育人 D. 傳授知識 11. 我國第六次基礎教育課稈改革在課程設置上的重大變革之一是( ) A. 小學和初中分別設置 B. 十二年一貫整體設置 C. 九年一貫的整體設置 D. 初中和高中分別設置 12. 講完“體積的大小”后,張老師要求學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體積。這種教學方法是( ) A. 實習作業(yè)法 B. 實踐探究法 C. 實物演示法 D. 實驗教學法 1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 ) A.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B. 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 C. 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D. 提高學生的成績 14. 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造就公民。這種教育目的觀的價值取向是( ) A. 社會本位 B. 倫理本位 C. 科學本位 D. 個人本位 15. 孔子主張學習過程應包含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們是( ) A. 知、情、意、行 B. 導、學、習、行 C. 文、行、忠、信 D. 學、思、習、行 16.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辯,有人長于數(shù)理運算。上述現(xiàn)象表明,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 ) A. 連續(xù)性 B. 順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異性 17. 在按年齡編班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成績的發(fā)展變化進行分組教學。這種分組屬于( ) A. 綜合分組 B. 外部分組 C. 內部分組 D. 交叉分組 18. 衡量學生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性要素是( ) A. 道德情感 B. 道德認識 C. 道德行為 D. 道德意志 19. 我國小學低年段開設的《品德與生活》在課程性質上屬于( ) A. 活動型綜合課程 B. 分科課程 C.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D. 校本課程 20. 社會發(fā)展與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關系可概括為( ) A. 制約與促進 B. 共性與個性 C. 影響與干涉 D. 培養(yǎng)與推進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1. 簡述影響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22. 簡述教育調查報告的一般結構。 23.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簡述你對這三種學習方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