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 2024
掃碼添加專屬備考顧問
? 0元領取考點真題禮包
? 獲取1對1備考指導
一、單選題
1.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jù)是( )
A.哲學觀念
B.人性假設
C.理想人格
D.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水平
2.某小學為了創(chuàng)建學校特色,組織本校教師開設了一門動漫課程。該課程屬于( )
A.國家課程
B.地方課程
C.校本課程
D.隱性課程
3.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與自卑之差。這說明人有( )的差異。
A.心理過程
B.認知過程
C.個性心理傾向性
D.個性心理特征
4.1924年,( )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5.對于經常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一旦發(fā)現(xiàn)他有好的表現(xiàn),馬上給予表揚。這種鼓勵能幫助他逐漸改掉自己的壞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叫( )
A.消退
B.間隔強化
C.負強化
D.正強化
二、材料分析題
剛上一年級的小剛,在超市拿起話梅就吃,被同學告訴老師。
老師找到小剛,問他為什么吃話梅。
小剛說:“在家就是拿起來就吃?!?/span>
老師說:“你家的話梅是哪兒來的?”
小剛說:“媽媽買的。”
老師說:“媽媽怎么買的?”
小剛說:“用錢買的?!?/span>
老師說:“錢是怎么來的?”
小剛說:“媽媽用勞動換來的?!?/span>
老師說:“所以是媽媽用勞動換來錢,然后才能買話梅來給你吃。你沒有給人家錢,是不能吃別人的話梅的!”
小剛說:“我知道了,老師。那人家說我是小偷,老師,我是嗎?”
老師說:“小剛不是,小剛是還沒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區(qū)別?!?/span>
師生的對話直接改變了什么?對小剛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義?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D【解析】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水平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jù)。
2.C【解析】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主體是教師,其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根據(jù)題干所述,該課程屬于校本課程。
3.D【解析】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因此,題干所述為個性心理特征的差異。
4.D【解析】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5.D【解析】正強化是通過呈現(xiàn)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表揚屬于正強化。
二、材料分析題
(1)師生的對話直接改變了小剛的品德認知能力。品德由知、情、意、行四者構成,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四種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
(2)知即道德認知,道德認知是指對于行為規(guī)范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道德上的表現(xiàn)。道德認知是個體道德的基礎,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產生的依據(jù),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的意義,是行為的調節(jié)機制。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認知。
(3)本材料中,教師通過對話引導小剛認識到在超市拿起話梅就吃的行為是不對的,對是非進行判斷,使小剛產生正確的道德認知,為品德形成奠定了基礎。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