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 2018
掃碼添加專屬備考顧問
? 0元領取考點真題禮包
? 獲取1對1備考指導
2018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卷:高中《物理學科知識與能力》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下圖是高中物理某教材中的圖片,該圖片用于講授的是( )
A.可能停止運動 B.一定向右運動
C.可能向左運動 D.仍運動,但運動方向不能確定
4.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在0~6s內其速度與時間圖象和該拉力的功率與時間的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7.一輛小車裝一單擺,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圖所示.開始時將擺球拉至某一高度(小車和擺球都靜止).當將擺球無初速釋放后,做自由擺動時( )
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0題20分,第11題30分,共50分)
10. 案例:下面為一道物理試題和某學生的解答過程
問題:(1)指出此道試題檢測了學生所學哪些知識點?(4分)
(2)給出正確解題過程。(6分)
(3)針對學生解題過程中存在問題,設計一個教學片段,幫助學生解決此類問題。(10分)
11.案例
下面是某教師在講解“質點”這一部分的內容時的教學片斷。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雄鷹翱翔、足球滾動、高鐵運行等視頻。
教師:物體形態(tài)各異,各部分運動復雜,進行全面準確分析比較困難,能否把物體的運動適當?shù)暮喕?怎么簡化才能不影響對于它們運動的研究呢?
學生:如果可以不考慮這些物體的大小和復雜的形狀的話研究起來就簡單多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很對,我們可以把物體簡化成一個點,這樣我們研究問題的時候就方便多了。
學生:但是如果都簡化成一個點的話與實際也不相符啊?
教師:我們不用考慮實際的因素,只需要看是否方便我們對于問題的研究就可以了。
(學生疑惑)
教師:當我們不考慮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的時候,就可以只突出“物體具有質量”這一要素,把它簡化成一個點,稱為質點。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質點了嗎?
學生:知道了。
教師:那你們來舉一個可以看成是質點的例子吧
學生甲:足球可以看成質點。
學生乙:書上說地球也可以看成質點
教師:不對,應該說在什么情況下足球和地球可以看成質點。當我們研究足球過的軌跡時可以把它看成質點,但是研究它本身的滾動時就不可以看成質點了,同樣地,當我們研究地球公轉時,可以把它看成質點,研究它的自轉時就不可以看成質點。
學生:是不是研究滾動的都不可以看成質點?
教師:不是這個意思,要看我們研究的具體問題是什么。如果物體的大小、形狀以及運動狀態(tài)對所研究的問題沒影響的時候,時就能看成質點,明白了嗎?
學生:明白了
問題:
(1)請對上述教學片斷進行評價。(15分)
(2)針對上述教學片斷存在的問題,設計一個教學片斷,幫助學生學習。(15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題共2小題,第12題12分,第13題28分,共40分)
12. 閱讀材料,根據(jù)要求完成教學設計。
材料:下圖所示為某高中物理某教科書的一部分內容。
任務:
(1)上述教材內容所蘊含的科學知識是什么?(4分)
(2)設計一個教學片段,幫助學生理解與該現(xiàn)象相關的物理知識。(8分)
13. 閱讀材料,根據(jù)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力的合成”的內容要求是:“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區(qū)分矢量和標量,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書中有關“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實驗設計如下:
材料三: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對于力有初步認識,但是對于矢量的合成還沒有概念。
任務:
(1)請簡述探究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5分)
(2)根據(jù)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求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要求含有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可以采用表格式或敘述式)等。(23分)
11.【參考答案】
(1)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可取之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優(yōu)點:該教師在引入知識點的時候能夠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及場景,同時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缺點:該名老師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沒有給予解答,而是直接告訴學生不考慮他所提出的問題,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導致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失去興趣,沒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評價上也沒有遵循“激勵性原則”,當學生舉出足球和地球是質點的例子時,教師直接否定了學生的答案,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的啟發(fā)誘導。
在講解完知識點之后,這位老師習慣性的會問學生“明白了嗎”,這種問題會讓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得不到學生的真實反饋,因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教學片斷
教師:物體形態(tài)各異,各部分運動復雜,進行全面準確分析比較困難,能否把物體的運動適當?shù)暮喕?怎么簡化才能不影響對于它們運動的研究呢?
學生:如果可以不考慮這些物體的大小和復雜的形狀的話研究起來就簡單多了。
教師:按照你們的想法確實能夠方便我們的研究,但是我們能夠隨便簡化嗎?簡化是否要遵循什么原則?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我們在研究各種運動的時候一般都只研究某一重要方面,并不一定要對每一個方面進行分析,所以可以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
教師:分析得很好,那么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學生:比如研究雄鷹翱翔的軌跡時就不用考慮雄鷹的大小和形狀,把它看成一個點就可以了。
教師:同學們已近自己探索出了我們物理中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叫做建立模型法,而我們剛才建立的模型叫做“質點”,就是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有時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形狀以及部分運動,把物體抽象為一個只有質量沒有大小的點。
教師:質點沒有大小,是不是小物體就可以視為質點,而大的物體就不可以視為質點?說明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甲:比如高鐵列車就很大,但是在研究它從北京開往廣州的時候就可以看成質點。
學生乙:研究乒乓球旋轉的時候就不能看成質點,雖然乒乓球很小,但是看成質點的話就不能研究它是如何旋轉的了。
教師:那也就是說我們在研究物體運動的時候能夠把物體看成質點,與物體的大小沒有關系,關鍵是看物體的大小、形狀是否影響我們研究的問題,如果影響就不能看成質點,如果不影響就可以看成質點。
四、教學設計題
12.【參考答案】
(1)感應起電。
(2)教師: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老師手中拿的是一個帶正電的物體,而這里放著的,是兩個相互接觸的導體,下部有金屬箔。現(xiàn)在,我要把手中的物體慢慢靠近他們,同學們注意觀察發(fā)生了什么。
學生:下面的金屬箔張開了!
教師:非常好,另一側的金屬箔呢?
學生:也張開了。
教師:同學們再看,我把它拿開,有什么變化?
學生:金屬箔又合上了。
教師:同學們仔細思考其中的原因,我們繼續(xù)下面的實驗。我再把它靠近兩個導體,金屬箔又張開了。現(xiàn)在,我扶著下面的支柱將二者分開,然后再把手中的物體移開,有什么不同?
學生:金屬箔沒有合上。
教師:非常好,大家觀察的都非常仔細,大家要把剛才的實驗結果記住,比較他們的不同。后,我把兩個導體相互接觸,發(fā)生了什么?
學生:金屬箔又合上了!
教師:金屬箔反復開合,到底是因為什么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感應起電。
13.【參考答案】
(1)①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2)教學設計: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