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資格證
掃碼添加專屬備考顧問
? 0元領取考點真題禮包
? 獲取1對1備考指導
試講稿:《未選擇的路》
內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體會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答辯題目:
1. 如何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
2. 請你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試講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語文組的01號考生,我試講的題目是《未選擇的路》,下面開始我的試講。
一、導入
師: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說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首詩是寫什么的?引起了你哪些思考呢?
師:A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在《未選擇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你還學過運用這種手法的課文嗎?
師:B同學回答得十分準確?!奥贰痹谶@里指人生之路,運用了象征的手法,我們之前學習過的《在山的那邊》《白楊》都運用了這種手法。
三、深入研讀
師:哪位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一下《未選擇的路》每一小節(jié)的意思?
師:C同學概括得非常好!第一節(jié)是佇立,第二節(jié)是決定,第三節(jié)是選擇后的惆悵,第四節(jié)是多年后的回顧和嘆息。人為何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跡更少”的道路呢?
師:老師來總結一下剛才同學們的回答,因為“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也因為“人跡更少”,需要人們去開拓,從而拓展為一條大道。正因如此,這條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見作者開拓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又重點寫未選擇呢?
師:D同學的回答簡練又準確。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yōu)楝F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他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那么,詩人為什么把詩題取名為“未選擇的路”呢?
師:E同學總結得太到位了!這首詩寫人生道路的選擇,全詩共有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兩條路,第二節(jié)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jié)寫未選擇的路。由此可見,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這從詩題中也體現了出來,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fā)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四、課堂小結
師: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創(chuàng)新和進取。請同學們仔細地想一想,我們應怎樣選好我們的人生道路。試列舉你曾做出的一次選擇,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師:好,下課!同學們再見!
五、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第一節(jié):佇立
第二節(jié):決定
第三節(jié):選擇后的惆悵
第四節(jié):多年后的回顧和嘆息
(自然界的路——人生之路)
我的試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的聆聽。
答辯答案:
1. 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詩中表面是寫自然的路,實際是寫人生的路。這種寫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淺顯的,實質卻是深刻的,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兩條路,第二節(jié)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jié)寫未選擇的路,詩人這樣寫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條路可選擇,但一個人往往走一條路。因為人生短暫,更因為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其他許多條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著偶然性和隨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fā)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讀者可以深入的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人生之路一定要慎重選擇,當你做出了一種選擇時,你也就放棄了另一條人生之路。
2. 這首詩的主人公大氣沉雄、勇敢創(chuàng)新、義無反顧。在岔路口,因為“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所以必得選一條路去走。由于“魚”和“熊掌”兩者不能兼得,故頗費躊躇,“我”“久久佇立”對兩條路都再三觀望,最終才咬咬牙下定決心選擇了“人跡更少的”“荒草凄凄,十分幽寂”的那條路,這樣的義無反顧需要勇氣和魄力。如果說選擇“那條通向叢林深處的路”是大眾化的選擇,比較平穩(wěn),但很有可能就平常了;那么主人公不甘庸俗而冒險地去創(chuàng)新一番,玩一把過癮,認為即使轟轟烈烈地去死也比窩窩囊囊地存活強百倍千倍的思想無疑是很難得的。這樣看來,說詩人的這種勇敢和氣魄不是一般的果敢,而是大氣沉雄的干練,再恰當不過了。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