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特崗教師
一、人物介紹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現(xiàn)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約丹講座教授。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認知理論之父。他是觀察學習理論(或社會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他主要關注人的學習,尤其是社會行為的學習。他根據(jù)自己所進行的一系列經(jīng)典研究,提岀了以觀察學習為基礎的社會學習理論(也稱社會認知理論)。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原本信奉新行為主義,面臨著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挑戰(zhàn),20世紀60年代,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班杜拉逐漸從傳統(tǒng)的行為研究中脫離出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逐漸從強調(diào)外部因素轉向外在與內(nèi)在因素兩者并重,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
班杜拉以兒童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其社會行為的習得。圍繞著這個主題他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實驗研究。經(jīng)過總結,系統(tǒng)地形成了關于學習的基本思路: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曾經(jīng)做過一個叫作波波玩偶研究的實驗,該實驗的設計源于一個問題:觀察暴力行為的人自己是否會變得暴力呢?通過這個經(jīng)典實驗,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實驗中,孩子們看到成人對一個充氣娃娃(波波玩偶)又踢又打,并且表現(xiàn)得很享受這一過程,此后,孩子們對這個玩偶也表現(xiàn)岀相似的攻擊行為。那么這就說明我們在為孩子們挑選啟蒙影片時必須萬分謹慎,因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十歲以下的兒童,認知的發(fā)展給了他們模仿學習的能力,卻沒有相應的給予他們對善惡的判別能力。為此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這個理論包含觀察學習、自我效能以及行為適應等內(nèi)容,他把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動作復現(xiàn)和動機4個階段,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先有榜樣的行為,進而注意到榜樣的行為,然后,在腦子里邊去進行保持,經(jīng)過大量練習,在一定的條件之下,再一次表現(xiàn)出來,通過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去研究人的各種行為,而在社會情境中進行觀察學習,從而了解這個學習行為背后的動機意義。
三、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也稱為替代學習)是指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使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我們在通過觀察他人或榜樣的行為來進行學習時,特別是榜樣的行為能夠得到獎勵和強化,我們會更傾向于對榜樣的學習。
在班杜拉的理論中,觀察學習包含四個子過程:
1.注意過程
注意過程決定了個體在眾多榜樣作用影響時,有選擇地觀察某些方面。觀察者首先必須注意到榜樣行為的明顯特征,否則,就不可能習得這一行為。
2.保持過程
經(jīng)過注意過程,觀察者通常以符號的形式把榜樣表現(xiàn)出的行為保持在長時記憶中。
3.動作再現(xiàn)過程
動作再現(xiàn)過程是指把符號的表象轉換成適當?shù)男袨榈倪^程。
4.動機過程
學習者是否會表現(xiàn)出已習得的行為受強化的影響。強化又分為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直接強化,就是對學習者本身的行為做出的強化反應,比如說,小紅主動幫媽媽洗碗,媽媽獎勵小紅一塊糖,這就是直接強化,直接強化在這個行為者本身。
替代強化,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獲得的強化而自己受到的強化,比如說殺雞儆猴,這種屬于替代性強化,通過對榜樣的行為結果的觀察,從而指向自己下一步的行為。
自我強化,就是兒童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去對自己行為的結果進行的強化反應,比如說“我要是能夠在40分鐘之內(nèi)讀完這本書,我就出去玩兒”,是根據(jù)自己的標準來決定是獎勵還是懲罰自己,他參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標。
四、交互決定論
班杜拉還提出了交互決定論,他認為人的行為歸根結底是由環(huán)境、行為和認知這三個因素交互作用而呈現(xiàn)的最終結果,并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行為和環(huán)境之間的互相作用,這是他與桑代克和巴甫洛夫觀點的不同之處,也把行為主義的研究方向引向了一個新的角度。
2025年特崗教師官方微信客服
手機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添加客服老師微信領取
復制鏈接
微信掃一掃
相關推薦:
手機登錄下載
微信掃碼下載
微信掃一掃,即可下載